欧赛斯商业思考|To B To C,企业如何念好发展的生意经
2020,“极不平凡”之年。一场新冠疫情让很多企业面临生存压力。后疫情时代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,也给很多企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,增长问题更加突出,成了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命脉。很多企业或自救或布局,都开始做转型思考。
每一个To B的企业,都有一个To C的梦想。尤其是近几年新锐品牌的飞速崛起和高歌猛进,更是让人眼红和羡慕。To B的企业,想要冲出原来的价值链,让大众认识自己,走到台前。
To C的企业,想要转To B,把自己在C端市场上积累的经验、资源和能力,包装起来,然后卖给B端市场。
“得To C者得天下”,“赢To B者赢未来”,那么,to B 与 to C 的生意区别在哪里?为什么我们常说做to C 的人比较难去做to B ?To B 如何转向 to B to C实现双轮驱动模式转型?欧赛斯商业观察,带大家浅析下其中的一些因素和关键点。
本文摘要
1. To B和To C业务的本质和区别
2. To B与To C的市场现状
3. To B To C:在未来,什么样的公司,有机会转型成功
一. To B 与 To C 的本质与区别
字面意思,To B 就是 To business,面向企业或者特定用户群体的面商类产品;To C 就是 To customer,产品面向消费者。
由于To C与To B的服务对象不同,To C 产品是发现用户需求,定义用户价值,而 To B 产品是根据公司战略或工作需要,构建生态体系,或者推动将流程系统化,提高效率。因此两者有多方面差异:
1:获客周期不同。To C企业的获客周期相对比较短,获取增量用户的边际成本极低。B端客户大多有一定实施成本,一般来说客户越大获客周期越长。
2. 对价格敏感度不同。B端客户对价格相对没有C端客户敏感,更看重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效果,To C企业通过免费服务快速获取海量用户的方式在To B领域并不一定行之有效。
3. 第三,早期盈利能力不同。To B企业不同于To C企业早期需要大量持续融资来覆盖用户规模成长的成本,To B企业一般很早就具备正向的现金流,相对具有更稳健的盈利能力。
To C 产品更注重的是用户体验,而 To B 产品更注重的是功能价值以及系统性。总结来说本质在于:
To B的生意,是持久战,是消耗战,是堑壕战。单价金额大,复购相对低,决策流程长,冲动消费少。
To C的生意,是闪电战。 单价金额小、复购相对高、决策流程短、冲动消费多。
做好C端产品,要能够洞察人性本质的需求。世界上最成功的C端产品,都是人类本质需求的满足者,比如:微信的熟人社交、字节跳动的推荐算法、Uber的出行服务等。
做好B端产品,还需要有优秀的商业感觉。产品必须是一个业务专家,要能梳理业务的“供需关系、生产管理、组织管理、供应链管理、财务管理”等相关信息。有能力挖掘企业的效率、成本的痛点,并打造满足企业需求集合的产品。
二.To B 与 To C 的市场现状
放眼海外,to B浪潮已有两波,第一波在1970年左右,信息技术从军用转移到商用,SAP(1972)、微软(1975)、甲骨文(1977)等B端巨头诞生。
第二波集中在2007-2009年,SaaS(软件即服务)模式在美国爆发,Slac、Tanium、Sprinklr、AppNexus等主流to B公司都诞生于这个窗口期。
这个赛道毫不逊色于to C行业,它有着幕后的超级巨头,仅SAP、Oracle、Salesforce三家公司的市值就已超过5000亿美元。
而中国呢?得益于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,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出人意料的速度疾驰赶超,如今to C领域某些模式和技术甚至被西方借鉴。
2018年C端红利消耗殆尽,问题开始爆发,包括BAT和一众独角兽在内,都面临用户使用时长的重新分配。生意越来越难做,线上的企业说没有流量往线下去找,线下的企业说没有人要到线上去捞,大家都成长乏力。
随着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并进入企业商用阶段,中国To B市场显著回暖,BAT的投资布局也开始向B端倾斜:2017年,阿里所有投资事件中,数量排前三的细分赛道分别是企业服务(29%)、金融(11%)、电商(11%);腾讯则是文娱(27%)、硬件(11%)、企业服务(11%);百度是企业服务(26%)、文娱(16%)、汽车交通(13%)。
欧赛斯观点:一个企业要想在变化的时代浪潮和市场环境中不断创新,需要具备从一条曲线跳到另一条曲线的能力。To C市场中,BAT等巨头已经掌握了几乎全部的核心用户数据,但To B市场却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满全部赛道。To C市场已然演变成为用户使用时长或者说国民总时间的争夺,To B市场则仍处于攻城略地,标准诞生的过程,就看谁能在领地插上各自旗帜。
三.To B To C:在未来,什么样的公司,有机会转型成功?
对于to B的传统企业,如果想要成功进入To C的领域,重要的一件事情,是真正做到“以用户为中心,占领用户心智”。而对于to C的企业,尤其是互联网企业,如果想要成功进入To B的领域,重要的一件事情,除了是理解To B生意的决策流程外,还需要塑造强价值感。
外部环境多变,内部环境复杂,许多企业都想转型或者找第二增长曲线。然而转型是残酷的。那么,在未来,什么样的公司,有机会能够转型成功?
欧赛斯认为,在商业的世界里,从来都是左右脚交替前行的。To B产品还是To C产品,最终都要指向C端用户,整个社会的资源流动终极都要流向消费者。所以无论你的企业是 to C ,还是 to B,都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,你的产品或服务,究竟为客户解决了什么问题。毕竟,一切商业的基础,都是以产品或服务为基础,为客户提供价值。
需求永远是存在的,而且需求是流动的。
我们以大疆为例,大疆无人机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品。最早的时候大疆并不是一个消费品牌,而是一个to B的生意。当时无人机市场是非常之小的,全球无人机的市场大概在1亿美金左右。
但是新的市场并不看存量本身,而是看你的产品是谁在用。因为需求永远是存在,而且需求是流动的。存量跑道的划分是由现有玩家定义的。如果你是一个新的玩家,你有新的产品,有新的模式,其实你是可以重新定义一个行业。
2012年2月,大疆推出了第一款定义行业标准的云台,这个云台的通用性很高,是普通消费者都上手都可以组装的。出了这个产品之后,市场空间一下提高了十倍,无人机成为一个10亿美金的级别的市场,在大疆出了to C的整机之后,又成为一个百亿美金的市场,到现在已经是千亿美金左右,而且几乎被大疆垄断了。 大疆把一个to B的、连接机身和摄像头的云台产品做好,重新定义了市场边界。
因此,对创业者或企业家来说,不管是to B 还是 to C,还是 to B与to C的融合,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要好好思考。你是谁?你能做什么?你看到了什么机会?只有你明白了自己是谁,然后才能发挥出自己在产业当中的优势。
这就回到了德鲁克的经典三问:
1.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——是以行销切入;
2. 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——是以创新着手;
3. 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——是以转型或重新创业为主。
所谓“我们的事业是什么”,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外部去寻找。也就是从用户与市场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,由用户来定义企业,亦即必须从消费者、消费者的事实、状况、行为、期望及价值着手,以此厘清我们企业事业的定位,也是今天之所以存在的理由。
“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?”我们必须思考目前供给的产品与服务,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那些需求和欲望。而且预期未来五年或十年内,市场有多大?哪些因素可能促成或阻碍这些预期的实现?
“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?”必须要问有什么机会正在出现,或者,可以创造什么机会以跨入不同事业而实现企业的目的与使命。
To B和to C都是长期持续投入的过程。
对于生态体系的打造来说,to B和to C一样,是一个长期持续投入的过程。
对于to C企业来说,比做爆品更难的是守住爆品。短期的一个企业发展靠爆品。但是爆品往往会昙花一现,迅速地起来,也迅速地落下去,长期发展一定靠品牌。因为品牌背后意味着是持续的消费者的选择偏好,而消费者持续的选择偏好背后意味着企业最便宜流量来源。因为现在的获客成本可以说越来越高,而品牌会让一个企业的获客成本持续地降低,而这样降低的话就让企业能够,长期持续的发展,所以长期发展靠品牌。
任何一个To B的业务,都需要经历四个阶段:3-5年的基础产品完善期,2-3年的行业产品的深入期,5-10年的生态建设期,增值业务的分形复制,每一个阶段需要关注不同的重点事项。做To B,考验的就是长期主义。
最后,to B or to C,it’s not a question. 对于企业来说,重要的是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,永远不要忘记在心里问自己“我的产品为什么客户解决了什么问题,怎么解决,对客户的价值是什么”,那么不管to B还是 to C,都会更容易找到答案。